你有沒有曾經好不容易達成一個目標,卻只感覺空虛。或是選擇及時享樂,時間一久卻覺得無聊。為什麼從事那些自以為可以帶來快樂的事情,最後我們卻還是不快樂呢?或許是因為我們對於快樂的理解從根本上就錯了。
直到某天我意外發現「更快樂」(Happier: Learn the Secrets to Daily Joy and Lasting Fulfillment)這本書,才對於快樂這件事有全新的見解。這本書是由一名哈佛教授所撰寫,並主要分成三大部分。分別是理論篇、應用篇及思想篇。從告訴我們快樂是什麼,到我們該如何「做」和「想」才能在生活中得到快樂。
這本書指出了我們在追尋快樂途中的盲點以及誤解。
本書最新穎之處莫過於將人分成4個種類:
1.拼命三郎型:
這類人以「前途和未來」為重,考上好的大學、進入一間大型企業,他們無法享受正在做的事情,以為只要達到某個目標就會快樂。其實他們混淆了「解脫」與快樂與快樂的感覺,那是一種長期處於高壓及負面情緒中的解脫,而非快樂。
2.享樂主義型:
這類人剛好與拼命三郎相反,他們完全滿足自己的慾望,而逃避痛苦。他們認為工作是痛苦的,而享受就等於快樂。但其實這樣的人生過久後,很快就會覺得既無聊且不快樂了。
3.虛無主義型:
這類人放棄追求快樂,認為人生毫無意義。這類人活在「過去」,認為永遠無法擺脫過去不好的遭遇。在經歷失敗時,他們認為他們無法掌控自己的人生,活在絕望裡。
當你在做拼命三郎時發現自己一直不快樂,於是成為了享樂主義,卻發現自己還是無法獲得快樂。最後你覺得自己不可能會得到快樂,於是成為虛無主義者。
對,這三種人都無法讓我們得到真正的快樂。你需要成為的是第四種人。
4. 快樂開朗型:
這類型的人知道要兼顧快樂以及利益,比如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並且衝刺自己的事業。的確也會出現眼前利益與快樂無法兼顧的時候,像是為了考試熬夜讀書。重點在於做這件事情的目的,還是為了能從事兼顧現在和未來利益的活動。
擁有目標並享受努力追尋它的過程才能長期保持快樂,但是目標是只是獲得快樂的手段,而非目的地。重要的是「擁有」目標,而非「達成」目標。就如心理治療大師法蘭可所言:「努力尋找人生意義,是人類行為動機的主要驅動力」
到哪裡都不快樂
有些人不管做什麼工作,或是擁有哪些人際關係都不覺得快樂。因為當我們的心思專注在物質需求上時,我們自然不會留意到快樂的存在。
就如美國詩人愛默生所言:「對不同人來說,世界是地獄,也是天堂。」有時候需要改變的並非是外在環境,而是內在心境,當你用心尋找快樂,自然能找到工作的樂趣。如果無法改變現狀,就試圖改變生活態度吧!
沒資格獲得快樂
無論如何努力得到快樂,我們在追尋快樂時的所面臨的最大障礙是,「認爲自己不配獲得快樂」。你有沒有曾經這樣想過「我找到了心愛的伴侶,但萬一他離我而去怎麼辦」。當你不相信自己能得到快樂,或是因為害怕失去這份快樂而劃地自限,那就真的無法得到快樂了。
接受自我存在的價值,對快樂採取開放的態度,才有機會擁抱快樂的人生。
放慢腳步
本書提出了一個十分有趣卻重要的快樂元素,那就是:時間。有時候即使我們在做的事情都是喜歡的事情,卻因為過度繁忙而犧牲了快樂。然而,因爲愈趨競爭的世界,我們只能在有限的時間盡可能的塞愈多的活動,但是當太多事情佔據我們的時間時,就失去了活在當下的能力。
想辦法簡化生活,多留出時間給自己,把它留給有意義的活動。這是提升快樂的方式,也是愛自己的行動。
成就和快樂是可以並存的。因為當我們是快樂的,才能夠在從事的事情中發揮最大潛力,並且樂意精進自己。
想要快樂很難,但是要變得不快樂卻很簡單。
沒錯,快樂是需要努力才會得到的。是不在意旁人的眼光,不在意社會的拘束,能夠堅持走自己的路,聆聽自己的聲音才能達到的。
我最喜歡本書的地方在於,每一章節的最後面作者都會附上「快樂練習」,讓我們在日常中就可以透過一些簡單的行為來增加自己的快樂程度,並且找出那些讓我們不開心的源頭到底是什麼。
如果你也是在現實中掙扎,納悶著自己為什麼一直不快樂。我相信這本書會是很好改變自己的起始點。
參考資料:
「更快樂」(Happier: Learn the Secrets to Daily Joy and Lasting Fulfill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