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Netflix紀錄片海洋陰謀(Seaspiracy)在我IG的限時上不斷被提到,這幾天我終於有機會把它看完,看完之後除了驚訝之外,終於可以理解它為什麼受到這麼多人推薦。
很短的電影介紹
本片是由一位熱愛海洋的英國男子Ali Tabrizi所製作,原本帶著探索海洋的心情開始。但在旅程中卻發現海洋早已殘破不堪,為了深入了解其中的原因,他帶著截然不同的心情去尋找真相,揭開關於海洋不為人知的一面。
接下來,我整理出了本片提出的5大重點,並且會在最後針對本片的爭議進行闡述。
本片提出讓人最震驚的事實是,
破壞海洋最大的兇手不是塑膠,而是商業捕撈。
1.混獲(bycatch)成為破壞海洋的隱形殺手
混獲的意思是,在捕撈特定的海洋生物時,意外捕捉到其他的生物。
根據統計,每年有超過30萬的鯨魚和海豚是死於商業誤捕,或許你以為誤捕的話,就再將它們放回去就好了,但是大部分的魚種其實在被放回海洋以前就死了。
2.遭到玷污的國際認證標章
在海產食品上,有些會印上國際認證標章,證明這些海鮮在被捕撈時是符合人道、環境、永續發展的標準。本片提出兩個國際認證標章,分別是Dolphin-Safe(海豚安全)標章以及海洋管理委員會(Marine Stewardship Council)所核可的MSC認證。
這些標章事實上是可以透過賄賂的方式拿到的,並且是MSC最主要的獲利來源。此外,在漁獲被捕撈時也沒有人在旁監督,更不可能知道海豚是不是安全的。
3.大型魚網破壞水中植物
海洋植物所能夠吸收的碳量是遠多於陸上植物的,但是在捕撈漁獲時,也同時破壞著在海床上的植物。超大的漁網在海底被船隻拖著,沿路捕撈漁獲並掃過海床,只留下蠻荒之地。然而,位於海底使得它更不容易被注意到,也就更難解決問題。根據本片指出,依現在的速率,就好比每分鐘失去超過4,316座足球場大小的海床。
4.非法捕撈其實超盛行
許多已開發國家的政府會拿納稅人的錢去補貼漁業以壓低魚貨的售價,這導致了開發中國家的漁業根本無法與其競爭。西非地區的魚在晚上常被他國船隻大肆捕撈,非法捕魚愈趨猖獗。
在美國,有三分之一進口的野生魚是非法捕撈取得的。
5.血汗漁業
海上奴隸為十分嚴重的問題,但是因為在海上,所以難以管治,也無法預估精確的奴隸數據。在片中,導演直接前往泰國這個海上蓄奴猖獗的國家,並且匿名訪問了在海上工作的船員。這些船員長期受到船長極度不人道的對待,遭到球棒毆打、被滾水潑,甚至到被殺害的案例都有。
本片爭議
斷章取義的訪談
如前所提,海洋陰謀指控了海洋認證標章的可信度。
對此在片中代表Dolphin-Safe標章受訪的Mark Palmer表示,自己的訪談被斷章取義,將Dolphin-Safe塑造成不知道海豚有沒有被殺的形象。該機構的總經理David Phillips則捍衛他們讓海豚被殺害的程度減少了超過95%,每年阻止超過10萬隻海豚受到屠殺。
對此導演回應,他並沒有斷章取義。他們只是問了該標章到底能不能保障海豚是安全的,Mark Palmer回答了不是,僅此而已。
同時間海洋管理委員會(MSC)也反駁並未如片中所述的缺乏可信度,他們表示機構推出的計畫受到聯合國的認可,並且是支持海洋多樣性的重要角色。他們的存在正是為了解決片中提到的混獲、過度捕撈等問題。
誤導人的數據
在紀錄片中,引用了「海洋將在2048年被掏空」的數據,但是此數據取自2006年的研究,此研究主要作者不認為可以用15年前的數據來為現在的狀況下定論。
宣導不要吃海鮮
該片推廣不吃海鮮的文化被認為不是一個實際的想法,特別是對於那些依賴沿海魚類過活的人,許多是處於貧窮、飢餓、營養不良的人。而如果這樣的行動真的被發起後,這些人才是受到最多影響的。
即使受到爭議,本片提出商業捕撈對於海洋的嚴重破壞卻是無庸置疑的。
我一直以為塑膠就是海洋最大的威脅,然而事實上是就算塑膠完全不存在,海洋總有一天也會因為商業捕撈而被消耗殆盡。
知名的美國海洋生物學家Slyvia Earle在片尾時說道
“ No one can do everything, but every one can do something.”
我們或許無法阻止這些行為持續發生,但是減少吃魚是我們可以立即作出的改變,是吧?
參考資料:
https://www.bbc.com/news/56660823